推廣節水灌溉機械化技術必須做到“四要”
我國是一個水資源匱乏的國家,淡水資源更不容樂觀。畝均水資源量大約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/2,人均水資源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/4,淡水資源占水資源的很小的一部分,而且分布不平衡,因此我國的可用水量比較低。目前,全國正常年份缺水量近400億立方米,其中農業缺水約300億立方米。因此,為了應對日趨嚴重的缺水形勢,建立節水型社會,發展節水農業勢在必行。
發展節水農業要繼續推進農業節水灌溉,推廣農業節水灌溉設備應用,大力推進大中型灌區節水改造,積極開展農業末級渠系節水改造試點。在我國用水總量中,70%屬農業用水,北方還高達80%.農業用水的 90%是灌溉用水,但其利用率僅45%左右,利用系數不到0.45。農業節水特別是現代化農業節水,對減少水源浪費,提高水資源利用率,發展高產優質高效農業,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。
發展節水農業要大力推廣節水灌溉機械化技術和設備。重點要推廣水資源優化調配技術、節水工程技術、農藝生物節水技術和管理節水技術,必須做到“四要”。
一、要建立不同類型的高效節水農業模式。
要根據不同地區、不同農作物特點,改革農藝、耕作制度,調整作物結構,改進灌溉方式,抓好科學用水,建立不同類型高效節水模式。在水稻生產上,要提高整地質量,采用淺、濕、曬間歇灌溉,配套采用秧苗旱育稀植技術和水稻旱種技術,在水源不足地區可改為旱種。在種植園藝作物的水澆地和設施栽培中,因地制宜推廣噴灌、微噴灌、滲灌和滴灌等節水灌溉技術和設備。在大田生產中,要在因地制宜采取低壓管道輸水、水畦灌溉、行走式和移動式補灌等措施的同時,大力推廣節水抗旱作物品種和培肥地力、種子包衣等抗旱栽培技術。旱地耕作要從提高天然降水利用率和效益,增強抗旱節水增產能力出發,改革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和栽培模式,利用各種蓄水保墑技術,建設田間土壤水庫,提高田間水分的生產效益。灌區要從減少水資源浪費出發,發展節水灌溉,在搞好渠道節水的同時,把節水工作的重點放在田間高效節水上。
二、要深化生物育種技術研究與應用。
不同作物或同一作物不同品種的抗旱節水性能有極大差異。因此,今后應加強生物技術在破譯農作物品種抗逆、抗旱基因組成、結構上的運用,進行基因重組,培養多抗基因作物品種,使抗旱、耐瘠薄、抗病蟲害、優質、豐產等形狀達到相對同一。
三、要建立節水農業技術體系,加強新技術、新產品的研究與應用。
當前農業節水正日趨技術精細化、工程規模化、管理制度化、設備產業化,要建立高效的節水農業技術體系,應根據當地節水農業發展的狀況和技術基礎,使工程與管理、水利與農藝、高新技術與傳統技術等緊密結合,促進農業高效用水管理的規范化、灌溉技術的產業化與規模化。同時重視相關新技術、新材料、新產品的研究與應用,完善節水農業技術體系。
四、要大力推廣旱作節水技術體系,搞好旱地農業綜合開發。
一是推廣微集水工程及節灌補水技術。通過農業工程和農業生產措施,將自然降水在時間和空間上進行人工再分配,提高利用效益。二是推廣耕作與覆蓋保墑技術。通過地表耕作與地面農膜和生物覆蓋的途徑,降低土壤的毛細管作用,控制田間雜草,減少地面滲漏,最大限度地接納保存雨水,實現節約用水,增產增效。三是節水抗旱品種和高效栽培技術。要根據不同作物需水耗水規律,確立節水種植結構,大力推廣耐旱節水高產作物品種,變對抗性種植為適應性種植;同時發展旱地特色作物,提高旱地農業效益。
請關注公司淘寶店鋪:綠豐節水灌溉 也可關注微信公眾號:綠豐節水灌溉 聯系電話:13326340086 王經理